(圖文無關)把年級制從學科制中剝離出來,讓不同孩子在各自不同的特長領域以最快速度發(fā)展。(人民視覺/圖)
Elon Musk曾在訪談中談到對教育的設想:如果學習有更強吸引力和互動性,孩子們將會像迷戀電玩那樣樂此不疲,效果會好得多。甚至應破除強制按年齡分級、所有孩子同步學習、按統(tǒng)一課程教學的流水線式教育模式。因為人們總是對不同事物感興趣,且天資不同、學習速度不同。把年級制從學科制中剝離出來,讓不同孩子在各自不同的特長領域以最快速度發(fā)展。
被譽為當代“鋼鐵俠”的Musk,不是教育學專家,其所想作為一家之言,雖未必全面和盡善盡美,但作為多領域成功者,他對教育的夢想并不是夸夸其談,而是基于個人學習經歷的總結與反思,有啟迪性。在評論其夢想之前,可大致簡單宏觀回顧下人類教育發(fā)展史。
古典時代的教育,是“師徒制”,理念與知識通過導師言傳身教,以點對點個體輔導為特色,東、西方文明可謂不約而同:古希臘稱為“學苑”,古中國謂之“私塾”。有學者認為:古希臘“學苑”教學的是科學體系,古中國“私塾”教學的則是倫理體系。盡管有這樣的不同,但教育方法卻相似??鬃?、蘇格拉底等先賢,無論文理、不設年級,以談話和辯論方式,傳道受業(yè)解惑于少量有機緣、有天資者,數千談客、嫡傳幾人。
“師徒制”的社會基礎是人類文明早期“小國寡民”:古雅典城邦僅6萬-7萬公民,魯國僅相當于現代山東的地級市。孔子、蘇格拉底能與其國邦5%個體談話,而無法形成規(guī)模教育,也出不了幾個人才,當時世界的文盲率可能超過95%。而一旦啟發(fā)了有天資的真?zhèn)髡撸缑陷V、柏拉圖,就能光大自己的學說與影響力。
古典教育模式延續(xù)了兩千多年,到兩百多年前,被近代“普遍教育制”所取代。1763年,普魯士“腓特烈大帝”頒布了世界首部《普通義務教育法》,開創(chuàng)了轟轟烈烈的近現代教育體系。這一偉大教育變革,伴隨著“工業(yè)革命”而誕生,并推動人類文明產生巨大飛躍。
教育不再僅產生幾十名哲人、文人,而是以工業(yè)化的規(guī)模和速度,鑄造出數以億計的大學生,而基礎教育、中等教育、職業(yè)教育更惠及幾十億人,推動整個人類脫離野蠻和愚昧、邁入現代文明。
但現代教育制度的確存在些問題,正如Musk所指出:在早出人才、多出人才、出好人才、保證就業(yè)的同時,不利于天才脫穎而出。
天才多偏科,未必能在所有學科上平均耗費時間和精力;藝術家、運動員不一定必須得理工科高分;對于傳承技藝的工匠,追求各學科分數平均,反而浪費了其最寶貴的、靈感勃發(fā)的年少青春。而類似Musk這類學習能力極強的神童,其少年時期,學習速度超越了同齡人幾倍,強迫其與進展較慢的同學保持一致,確實很難受,這大概是其反感“年級制”的緣由。
現代社會,科學和技術快速發(fā)展,“學習革命”,尤其是AI的挑戰(zhàn),推動人類從“信息時代”向“人工智能時代”發(fā)展,必將使源于“工業(yè)時代”的傳統(tǒng)教育模式受到更大挑戰(zhàn),真的需要思考更適應未來的教育變革問題。
年級制學校教育模式,本質上是為“工業(yè)時代”的“機械化大生產”服務。而在目前就業(yè)多元化、靈活化、個性化的“信息時代”,就顯得較為僵化。未來幾十年,我們的兒女、孫輩將生活在目前似乎還是科幻的AI世界里,人必須具備AI、機器人無法替代的特點,才具備存在價值。
一位曾經的寶鋼檢測技術員,半道出家成了平面設計師,其理由是:這份工作,以后遲早被自動化檢測設備,甚至被自動化設備里一段程序所取代。自己蠻喜歡視覺藝術,但高中不知咋被分進理科班,稀里糊涂學了許多年。然后忽然醒悟,人生要追逐自己的夢想,而不能被他人塑造成零件,因為零件總會磨損、過時,終被替代。然后,經過一些培訓班和私教,他實現了自己人生的巨大轉型。
這種非制式教育,并非古典“學院、私塾”簡單復興,畢竟歷史是螺旋形上升,教學內容是基于現代科技和文化藝術。但借鑒了孔子、蘇格拉底的手法,更強調個性、愛好、靈感、天資,與學習者主觀意愿的充分調動。
傳統(tǒng)學校教育的主干,體量巨大、歷史悠久,短期內肯定無法輕易改變。但既然變革總要發(fā)生,那不如更加主動些,首先針對“特色生、小天才、文理藝兼修的跨界人才”定制更靈活、更個性化、更適合天賦發(fā)揮的新穎教育形態(tài),逐步取得經驗,并加以完善,最終使教育變革更適合未來生產力形式與社會形態(tài)。
(作者為歷史學者)
(本文僅為作者個人觀點,不代表本報立場)
美逸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