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大嫂”樹立了自己的威嚴,卻并沒有告訴孩子什么行為是應該要去做的,什么行為不可以做。
文 |?舍文
(相關資料圖)
電視劇《狂飆》引出太多話題。其中一個是:“大嫂”陳書婷是怎么把兒子給養(yǎng)廢的?
回顧一下“大嫂”育兒的名場面。最經(jīng)典的有三個:
高曉晨第一次出現(xiàn),年齡看起來應該是幼兒園階段,警察上門調(diào)查,高曉晨端著塑料玩具槍對客人一頓掃射,完全沒有禮貌可言。此時“大嫂”靚麗登場,在客人面前給兒子一頓吼,高曉晨這才消停,低下了驕傲的頭。
第二次高曉晨大概小學階段,正在練鋼琴。他后爹高啟強夸兒子彈得好,“大嫂”一來,只剩下批評打擊。
最后是高曉晨已經(jīng)成年,集紈绔子弟與街溜子氣質(zhì)于一身,算是廢了,完全沒有繼承“家業(yè)”的能力。
即便已經(jīng)是個大人,當高曉晨要犯渾出去“做掉”仇家時,“大嫂”的教育方式還是一成不變的吼,大喊“一二三”,試圖阻止兒子。讓人意外的是,這一招仍然管用,她兒子還真的聽話放下屠刀。
看到這里,老母親們不禁會心一笑——“一二三”的招數(shù)誰沒用過呢。但媽媽們也有點糊涂,既然“吼得住”,為什么“大嫂”還是把兒子給養(yǎng)廢了呢?
上海市精神衛(wèi)生中心主治醫(yī)師張樺對“大嫂”的育兒方式進行了專業(yè)的分析。
張樺醫(yī)生說,在講“一二三”對不對之前,先可以了解一下什么叫“強化”。
強化理論由美國心理學家斯金納提出,強調(diào)行為同后果之間關系的重要性,只討論刺激和行為的關系。強化的主要功能,就是按照人的心理過程和行為的規(guī)律,對人的行為予以導向,并加以規(guī)范、修正、限制和改造。它對人的行為的影響,是通過行為的后果反饋給行為主體這種間接方式來實現(xiàn)的。人們可根據(jù)反饋的信息,主動適應環(huán)境刺激,不斷地調(diào)整自己的行為。
“強化”分幾種。
1.正強化。比如,因為考了滿分,所以可以得到五角星,那么為了得到更多的五角星,“努力考滿分”這個行為就會被強化。一個小孩嘗試自己吃飯,不要大人喂,那么被表揚以后,“自己吃飯”這個行為就被強化了,保持下來,“表揚”促使這個行為反復出現(xiàn)。
2.懲罰。比如孩子上課講話,違反課堂紀律,老師會采用抄寫《學生守則》來作為懲罰,約束孩子的行為;孩子會因為“抄寫”這個行為而感到壓力,那么為了避免被懲罰“抄寫”,就會減少“上課講話”的行為。
3.負強化。比如一個孩子總是晚回家,媽媽會不高興,那么媽媽可能會批評孩子,孩子為了避免“被媽媽批評”這個令人厭惡的刺激,就會按時回家,也就是“按時回家”這個行為被強化了。
4.忽略。比如孩子反復提出要買家里已經(jīng)有的玩具,父母并不是去講道理、批評,或者其他的應對方法,而是不理睬,久而久之,孩子就不會出現(xiàn)之前的行為了。
張樺醫(yī)生說,這些“強化”方式不會獨立存在,也沒有絕對的好壞之分,而是看在什么場景下使用、對象是誰、需要調(diào)整的行為是什么。
張樺醫(yī)生說,“大嫂”的管教就是“負強化”的典型啊。
電視劇里,“大嫂”命令兒子“回屋”,她才數(shù)到“二”,已經(jīng)是大人的兒子就乖乖回屋了。這說明,這個方法她經(jīng)常用,不僅兒子知道數(shù)到“三”的后果,下屬也都領教過。
高曉晨應該是一直被批評,被否定,他知道媽媽說一不二,數(shù)完“三”以后,如果他沒有照做,一定是一頓打罵,所以為了規(guī)避這個結果,他選擇了服從,無條件地服從。但是這里有個問題,因為他被強化的行為不是“回屋”行為本身,而是“服從母親的要求”。所以,不管在什么場合,只要母親數(shù)“一二三”,他就要照做。
到了停車場,“大嫂”找不到高曉晨,不僅大喊“一二三”,并且強調(diào)“否則你就永遠不要回家了”,逼迫孩子出現(xiàn)。這時候,高曉晨對“一二三”已經(jīng)形成了條件反射,選擇服從。
張醫(yī)生說,在管教孩子的過程中,希望孩子對自己服從,樹立家長的權威,這本身沒有問題,但是如果只是反復強化“服從”,而不是強化某些具體的行為,那么會讓孩子感到被威脅。
在劇中,“大嫂”樹立了自己的威嚴,卻并沒有告訴孩子什么行為是應該要去做的,什么行為不可以做。這也就可以解釋,“大嫂”車禍身亡以后,高曉晨也失去了“規(guī)則”,不再有“服從”,行事更飛揚跋扈。
張樺醫(yī)生說,數(shù)“一二三”到底對不對不能一概而論,關鍵是要用好“一二三”。
她解釋,家長數(shù)“一二三”之前簡單做點鋪設,明確強化的行為。舉個例子,孩子不分場合,無理哭鬧,家長可以先簡單給出理由、肯定一下孩子:“你現(xiàn)在這樣哭鬧真的不太好。但是我相信你會控制好自己情緒的?!比缓笞鰝€限定,讓孩子明確目標行為:“現(xiàn)在,我要數(shù)一二三了,我數(shù)完,你應該可以停下來不哭了?!?/p>
孩子能清楚知道自己需要去做的事,而且還被得到了肯定、鼓勵,那么這個時候數(shù)“一二三”,不再是威脅,而是給了一個帶有時間限制的鼓勵。如果孩子的確在數(shù)到“三”后停止了哭鬧,就要及時給予表揚、肯定,用正強化來鞏固這個行為。孩子也會慢慢去學習控制自己的情緒的方法。
張醫(yī)生說,很多家長生氣的時候會像“大嫂”一樣不僅大吼“一二三”,還會補充“如果你做不到,我就不要你了!”或者“如果你做不到,就沒人喜歡你了!”。
如果孩子年齡比較小,當時情緒也不好,很敏感,往往就只會聽到后面半句“我不要你了!”“沒人喜歡你了!”。這時,孩子無法明確真正要去做的目標行為,而是陷在后半句的“威脅”里,無法自拔,更加痛哭流涕,場面會失控。
“當然,對于有的孩子來說,這樣的負強化是有效的,因為孩子害怕被拋棄、不被接納和喜歡。所以,在教養(yǎng)的過程中,不同的場合里,使用什么方式來強化孩子的行為,都是要靈活變通、因人而異的。”
當家長是一場修行,看“大嫂”家的一地雞毛,我們也吸取教訓、漲點知識。
關鍵詞: 主治醫(yī)師